全国2021年十月高等教育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考试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卷纸上。.
2.答卷前,考生务势必我们的考试课程名字、名字、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卷纸规定的地方上。
选择题部分
需要注意的地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卷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可以答在考试试题卷上。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需要的,请将它选出。
1、在殷商年代神灵世界中居于最高位的是()
A、帝
B、灵
C、王
D、神
2、儒家学说创立并形成于()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先秦时期
D、汉唐盛世
3、邓析为了反对子产带有“礼治”色彩的刑书,私自编了一部()
A、吕刑
B、竹刑
C、鞭刑
D、汤刑
4、墨家的纪律叫做()
A、墨者之法
B、绳墨之法
C、绳君之法
D、墨君之法
5、“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源于()
A、《韩非子·定法》
B、《管子·七法》
C、《韩非子·七法》
D、《管子·定法》
6、“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该说法源于()
A、儒家
B、壘家
C、道家
D、法家
7、秦始皇时期,倡导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等文化专制主义的是()
A、商鞅
B、淳于越
C、孟子
D、李斯
8、西晋刘颂倡导各级司法官员需要严格根据成文法律处置,可以概括为()
A、主者守文
B、君臣共治
C、法官造法
D、能者守文
9、提出“三纲”观念的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10、宋代程朱理学中的“朱”是指()
A、朱元璋
B、朱熹
C、朱柏庐
D、朱棣
11、宋代思想家提出“理一分殊”,其中的“理”指()
A、理智
B、心理
C、原理
D、理性
12、梁启超总结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三个阶段的顺序是()
A、文化、器物、规范
B、器物、规范、文化
C、器物、文化、规范
D、规范、器物、文化
13、《船山遗书》的作者是()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张之洞
14、黄宗羲觉得,维护君主专制的法律是()
A、天下之法
B、一家之法
C、没办法之法
D、万民之法
15、自孔孟之后,儒家正统思想觉得华夏和夷狄的差异主要在于()
A、文化差异
B、人种差异
C、政治差异
D、经济差异
16、被清末梁启超称为“实为刺激年轻人最有力之开心剂”的著作是()
A、《宋元学案》
B、《明夷待访录》
C、《日知录》
D、《读通鉴论》
17、王夫之强调“夷夏大防”的核心在于()
A、自由主义
B、文化守旧主义
C、民族主义
D、生物种群主义
18、在张之洞倡议学习的各种西办法律中,他最重视的是()
A、矿律
B、路律
C、商律
D、交涉刑律
19、近代倡导“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的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
20、康有为断言中国历朝“王者礼乐规范之尊严,咸奉伪经为圣法”的著作是()
A、《新政论议》
B、《新民说》
C、《孔子改制考》
D、《新学伪经考》
21、1898年在《湘报》上发表《开诚篇》,提出全盘西化倡导的是()
A、郑观应
B、康有为
C、魏源
D、樊锥
22、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的思想家是()
A、梁启超
B、严复
C、魏源
D、康有为
23、晚清《破产律草案》的起草者是()
A、小河滋次郎
B、松冈义正
C、志田钾太郎
D、冈田朝太郎
24、礼法之争中,“凡对尊亲属有犯,不能适用正当防卫之例”被列入《暂行章程》()
A、第5条
B、第4条
C、第3条
D、第2条
25、晚清劳乃宜觉得当时的中国法律是()
A、商法
B、军法
C、家法
D、宪法
26、针对家族主,义法律理论,提出国家主义法律理论的是()
A、梁启超
B、沈家本
C、杨度
D、董康
27、沈家本觉得西办法律中有违法理的规范是()
A、私权规范
B、预审规范
C、审判独立
D、律师规范
28、“五权宪法”的直接理论依据是()
A、三民主义
B、革命三阶段论
C、以党治国
D、权能分治
29、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的理论依据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0、既反对人治,也反对人、法兼治的近代思想家是()
A、梁启超
B、胡汉民
C、孙中山
D、章太炎
2、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需要的,请将它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31、下列符合孟子“法先王”倡导的表述有()
A、遵先王之法
B、不愆不忘
C、不是礼义
D、率保守章
E、人性本恶
32、曾为晋代《泰始律》作注的律学家有()
A、郑玄
B、马融
C、张斐
D、杜预
E、刘颂
33、黄宗羲有关限制君权的看法主要包含()
A、重相
B、民为贵、君为轻
C、地方分治
D、学校议政
E、废君兴民
34、张之洞法律观的组成部分包含()
A、反对司法独立
B、反对收回治外法权
C、反对援引比附
D、反对律师制
E、反对陪审制
35、康有为“社会进步三世说”中所包含的社会阶段有()
A、据乱世
B、升平世
C、大同世
D、和平世
E、太平世
3、解释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37、杀盗人非杀人
38、无为而治
39、管仲
40、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4、简答卷: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简述西周“礼治”思想在立法和司法范围的集中表现。
42、简述《唐律疏议》中的良贱异法思想。
43、简述张之洞反对罪刑法定的看法。
5、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述先秦法家的法律观。
45、试论述孙中山的党治理论及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A 2.C 3.B 4.A 5.A
6.A 7.D 8.A 9.C 10.B
11.C 12.B 13.A 14.B 15.A
16.B 17.C 18.C 19.D 20.D
21.D 22.B 23.B 24.A 25.C
26.C 27.B 28.D 29.D 30.D
2、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D 32.CD 33.ACD 34.ADE 35.ABE
3、解释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
孟子提出的法律思想命题。法律不再是可有可无,“善”与“法”须互合适合,才能达成各自的功用。
37.
先秦时期墨家的法律倡导。
38.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鄙薄“有为”的人定法。抨击儒家所维护的“礼治”和法家所倡导的“法治”。他觉得儒、墨、法的救世办法,无异于给病态社会开出一剂错误的“良药”。
39.
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寄内政于军令”等倡导。管仲的法律思想在经济上、政治上初步带有适应新兴权势需要的倾向,被视为法家先驱。
40.
在借鉴法家“明主治吏不治民”思想的基础上,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为了收获“一代之制”,君主要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4、简答卷: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
西周“礼治”思想在立法和司法范围的集中表现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医生”。“礼不下庶人”,指“礼”的规范对象主如果庶人以上的各级贵族。也可以理解为礼是赋予各级贵族的特权,这类特权不能为庶人所享有。“刑不上医生”,即刑罚的对象主如果医生以下的庶人和奴隶。但并非说,医生之上的各级贵族犯有紧急的僭越行为概不需要刑。而是说,即使用刑,也会享受一些特别的照顾。“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医生”只不过后代一种形象说法,寄托了后代儒家对于打造一个等级秩序井然社会的向往和理想,是西周等级社会的一种形象写照,但不可以根据其简单的字面意思做公式化或绝对化的理解。
42.
为维护贵族、官僚所拥有些特权,《唐律疏议》在规定八议、请、减、赎、官当等规范以外,还有关于良贱异法方面的法律规定。
43.
罪刑法定就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对其定罪处刑;法律没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能定罪处刑。罪刑法定反对类推、比附。在晚清法律改革中,沈家本倡导废弃传统的比附援引规范,使用西方的“罪刑法定”。在《大清爽刑律草案》中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的内容。
5、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
先秦法家以倡导“以法治国”的“法治”而著称,并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和办法。他们对法律的由来、本质和用途,与法律同社会经济、年代需要、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乃至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促进国内古时候法学的进步做出了要紧贡献。
1、法的本质,分为两类:一类把法律比作度量衡,是衡量大家行为的客观准则,一类则把法与刑结合起来,作为定罪量刑的工具。
2、法的由来,觉得法律和国家都是历史演进到肯定阶段的产物,为了制止争夺,为了定分止争,才产生了法律。
3、法有哪些用途,主要为兴功惧暴,定分止争,让人知事。
45.
(1)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法治理想,从中华民国打造之日起,便陷入困境,逼迫他重新探寻出路。从《中华革命党总章》到《建国策略》,再到《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的思想历程了从法治到党治的转变。到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确立联俄的方针,“以俄为师”,其党治理论至此成型。
(2)其党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担负中华民国治理责任的政党需要是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则是中国唯|的可以担负这种责任的革命党。
第二,孙中山强调,“以党治国”的基本需要是用三民主义统|国人的思想,是“党义治国”,而不是“党员治国”。
第三,孙中山提出训政时期应由国民党担负起训诫国民行使政权的责任同时强调训政的最后目的是还政于民。
(3)孙中山的党治理论在其生前还只不过理想,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胡汉民、居正完成了其党治理论的实践。胡汉民发表《训政大纲提案说明书》,系统讲解“党治”策略。居正发表《司法党化问题》,觉得司法党化应包括两方面意义,主观方面是司法干部职员一律党化,客观方面是适使用方法律之际需要注意于党义之运用。《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完全推行了孙中山的党治理念。
假如同学们想获得更多关于山东自考的有关资讯,譬如山东自学考试需要注意的地方、考试时间、备考常识、打印准考证、考试考哪几科等等,敬请关注山东自学考试网,也可以联系大家山东自学考试网的老师或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进入同学交流群。